痛风源于高尿酸血症,其发病率随生活方式改变而上升。肠道微生物与尿酸代谢相关,桑黄具多种生物活性,该研究旨在探究桑黄乙醇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降尿酸作用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桑黄药用开发提供依据。
高尿酸血症由嘌呤代谢紊乱引发,常规降尿酸药物存在潜在副作用,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降尿酸资源意义重大。桑黄作为传统药用真菌,虽已有研究表明其有降尿酸活性,但不同来源桑黄活性及物质基础差异的研究较少。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来源桑黄游离酚提取物的降尿酸活性并探究其物质基础,为桑黄降尿酸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是人工栽培产量较大的桑黄品种。该研究旨在挖掘其功能活性物质,阐明其在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尿酸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的功效机制,为桑黄资源利用和相关产品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桑黄作为珍贵食药两用菌,其多重功效备受关注。在肿瘤和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上升的背景下,深入探究桑黄提取物的相关作用机制,对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或辅助治疗手段意义重大,有望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在现代社会,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与痛风、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密切相关。近期,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杨焱研究团队在《菌物学报》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揭示了瓦尼桑黄提取物在降尿酸方面的潜力,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中医药的宝库中,桑黄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历史悠久的记载,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从《神农本草经》中的“桑耳” 到现代科学下的桑黄孔菌属 Sanghuangporus,桑黄的种类和应用不断被重新定义和发掘。本文将带你走进桑黄的世界,探讨其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和药理活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桑黄是我国中药古籍中记载的大型珍稀药用真菌总称,有多种功效,如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和降尿酸等。现代分类学表明桑黄物种多样性丰富,广泛分布于我国及北半球不同地区,生长在多种阔叶树上。今天解读的这篇论文是关于我国桑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展望的综述,由众多科研人员共同撰写,发表于《菌物学报》2023年第42卷第4期。主要内容包括桑黄的历史记载、分类地位演变、功效研究、产业发展进程、面临的问题、发展建议及愿景。
为研究桑黄游离酚提取物体外降尿酸活性,以野生瓦宁木层孔菌、栽培粗毛纤孔菌、栽培瓦宁木层孔菌和野生粗毛纤孔菌 4 个不同来源的桑黄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来源桑黄游离酚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活性,及其在高尿酸细胞模型中的降尿酸作用。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瓦尼桑黄多糖显著增强了大鼠肾脏组织中尿酸转运蛋白 ABCG2 表达水平。瓦尼桑黄子实体降尿酸的活性部位主要是水提物,且大分子粗多糖 ST20效果最佳,初步证明瓦尼桑黄多糖通过激活肾脏 ABCG2转运蛋白,促进尿酸排泄并缓解肾脏的病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