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高、易复发且死亡率高,现有治疗方式存在诸多局限,如手术及放化疗会导致机体免疫抑制,患者易复发且可能产生耐药性。
桑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富含黄酮类、萜类、多糖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在抗肿瘤、抗氧化、抑菌等方面展现出显著药理作用。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桑黄在食品、药品、保健品领域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癌症作为全球主要致死病因之一,现有抗肿瘤药物常伴有难以忍受的副作用。寻找天然、低毒且有效的抗癌产品至关重要。桑黄多糖(Phellinus igniarius polysaccharides,PIP)作为传统中药桑黄的提取物,已被证实具有抗肿瘤生物活性,但此前研究多聚焦于其对癌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本研究收集六种不同来源的桑黄,提取多糖,旨在比较其抗肿瘤效果,并初步探究其潜在机制,评估PIP作为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可能性。
桑黄作为传统中药材,在东亚国家广泛应用。《药性学》《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对其药用功效有记载,现代研究发现桑黄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在调节血糖血脂、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等方面有积极作用。该研究旨在综述桑黄中多糖、黄酮、多酚和萜类物质等四大类活性成分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高,现有化疗药物虽有疗效,但毒副作用强。桑黄作为珍贵药用真菌,其多糖成分被认为具有抗肿瘤活性,然而其对肝癌的治疗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究桑黄多糖对肝癌荷瘤小鼠的治疗效果与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肝癌提供参考。
桑黄作为药食两用的菌类资源,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其活性成分多样,桑黄多糖是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展现出药用价值。该研究旨在总结桑黄多糖提取、分离、精制方法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桑黄多糖及多糖- 蛋白复合物(PPC)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部分已用于临床。桑黄来源的PPC免疫调节活性备受关注,此前研究发现其可增强免疫反应,但具体机制未明。该研究旨在探究从桑黄子实体提取的新型PPC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尤其是在细胞水平的作用机制。
《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由朱琳、崔宝凯撰写,旨在综述桑黄在物种多样性、形态特征、地理分布、药用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人工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桑黄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桑黄作为重要药用真菌,在抗肿瘤、抗氧化等方面功效显著,但研究中存在名称混乱、药理研究不深入等问题,该论文对推动桑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桑黄作为珍贵的功能性真菌,具有多种功能,其抗肿瘤效果尤为突出。韩国和日本对桑黄相关研究较为深入,而国内对桑黄多糖,特别是菌丝体多糖的研究起步晚且不够深入。多糖是桑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研究旨在探究桑黄子实体与菌丝多糖的抗肿瘤活性,为桑黄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通过化学分析和仪器检测,明确了桑黄胞外多糖(PPE)的结构,即主链由(1→2)-连接的甘露糖构成,且约半数在C-6位有分支,侧链含(1→3)-连接的甘露糖,末端主要为甘露糖,还有少量半乳糖和葡萄糖。PPE在体外能显著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能力,促进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和活性氧的生成,具备开发为免疫增强剂的潜力,但结构与免疫调节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